每天推送总第336期!2017第136期。精心编选,用心编辑。每天七点,准时送达!一切,都是为了观看管乐飞扬的您---我的朋友!
也谈竹笛音色
提 要:本文就笛子制作和演奏两方面讨论了影响笛子音色的关键因素。
关键词:竹笛;音色;吹孔;膜孔;口型
南京艺术学院《音乐与表演》2003年第二期,刊载了王晓俊《中国竹笛音色综论》一文(以下简称“王文”)。该文从竹笛的主观和客观谅两个方面,讨论了影响竹笛音色的因素。王文认为,影响竹笛的客观因素有竹材选择、制作工艺,以及笛膜的选择等方面;主观因素则是演奏者的乐感。至于主观因素之间的协调,作者认为,应该注意呼吸的方法,口型、风门同口风、口劲之间的配合,并注意吹孔的位置。从中可以看出,王文力图从演奏、制作和音乐声学等诸多方面对竹笛音色进行全面分析。
箫、笛是笔者所好。1956年初夏,吾师甘涛教授让我向当时空政文工团朱虎雄先生学习箫、笛制作。最近20多年来,笔者更是从箫、笛的历代演变和历代制作工艺状况,箫笛的音乐声学(当然也包括其重要分支音律学),以及演奏方法同音质、音律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,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。为此,本文意图对竹笛的音色略抒浅见。
就王文的表达而言,笔者以为有不尽意的地方。首先想谈一谈这个问题。
笔者以为,决定音色的主要因素,应该是技能的掌握和乐曲情绪或情趣的表达:再就是注意口风的位置,而不是“吹孔位置”。乐感,并不单纯地表现为音色——尽管音色是乐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;乐感应该是演奏者通过演奏技巧表达对乐曲阐释能力的体现。再就是当一支笛子制作成功后,“吹孔位置”就无法移动了,最多只能扩大而已——缩小都不太可能——除非将吹孔补上重挖。此时应该是口风相对吹孔的位置,而不是吹孔的位置。
笛子音色的优劣,除材料以外,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更是重要的。有一个事实恐怕是大家都注意到的,那就是好的材料制作出的笛子,其音色并不一定都好。同样是好材料,制作出的笛子的音色之间却会存在着差异,其原因就是制作工艺上存在着差异的缘故。
笛子上的孔,由四种功能的孔(吹孔、膜孔、音孔和调音孔)组成。它们又各自有自己的功能。笔者现将它们各自的功能,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简述如下。
调音孔,除调整基音的音高而外,它还影响着超高吹音的激发;因此,若说调音孔影响笛子的音色,至多只影响这几个超高音的音色。音孔,一般为六个。它们除决定着各孔之间的相对音高(音程关系)而外,同时也影响笛子的音域,也就是说,各个音孔位置得当,音域就宽,最宽可接近三组。膜孔,是构成笛子特有音色的关键,它同时也影响笛子的音域和绝对音高。因为有无笛膜和笛膜的松紧,不仅使笛子的音色不同,其绝对音高也会发生些微的变化:即,笛膜由松至紧,以至于不贴笛膜,音也就由低而增高。吹孔,是笛子制作的最为关键的部位。它不仅决定着笛子的音色,同时还影响着笛子的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(音准),此外更影响笛子音域的宽窄。这些问题,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注意。
根据以上所介绍的情况,笔者认为,制作工艺方面影响笛子音色的有吹孔和膜孔两部分。
王文认为,笛膜的老嫩和松紧,对笛子的音色起重要作用,却没对膜孔展开讨论。实际上膜孔对笛子音色的重要影响,早就被人们所注意。上海大同乐会乐务主任郑觐文,于1932年就民族乐器改革的问题撰文时指出,笛子“旧法笛膜用圆孔,往往吹曲时,半途发干音变。近改为长圆形,摺文增多,则多时不致发干”,①就是例证。
展开全文
郑觐文注意了膜孔的形状对笛子音色的影响,这是对的。但是膜孔的大小和位置,同样对音色有着密切的影响。
膜孔大小对音色有影响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至于膜孔的位置对音色和音域的影响该如何理解,其位置又该如何选定呢?原来膜孔的位置的选定以后,它只适宜笛子整个音域中某音区的共鸣,使这些音的音色特别脆亮。因此,理论上膜孔应该定在有利于笛子低、中、高各个音区共鸣之处,这就可以使整支笛子获得最好的音色。实际的情形并不那么简单。这儿有两个问题得考虑:一是笛子音域的宽窄是相对的,本人制作的笛子,最宽为三组缺一个大二度;二是各个音区对笛膜共鸣的要求不同,音越低共鸣的要求越大,发音才显得饱满,极高之音的共鸣则要求似有似无,以保证发音的脆亮而不粗野。这儿还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,那就是笛膜的共鸣越大,所耗的能量越大,越不利于超高吹音的激发。这些问题都未见有人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。
上面讲到,笛子的音越低,越需要笛膜的共鸣,以保证音色的厚实。为此,有人就在低音笛上开双膜孔。双膜孔的低音笛,各个音区的音色确实比单膜孔的音色统一而有所改进。当然,高音笛上就不宜开设双膜孔。这是因为高音笛的“量度”(管内径同管长的比值)大,双膜孔显然不利于高音激发的缘故。
吹孔,是笛子的成声部分,其重要性理当为人们所注意,但是实际上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。尽管人们已经知道笛子的发声原理,乃是口中的吹气经过吹孔边棱的分劈,产生一对涡旋气流,此气流经过管内气柱的谐振而发声。笛子各个音区被激发成声时,对口风力度的要求是不同的。尤其是后一问题,可以说为每个笛子演奏者所共知。但是不同的口风力度所产生的不同涡旋的情况,恐怕就不是每个演奏者都知道的了。俞逊发的“不同音区需要不同喷角”的说法就是证明。为验证各个音区是否需要不同“喷角”,笔者曾经做过实验,发现这所谓的“喷角”变化,实际上乃是由不同音区涡旋不同所产生的假象。
有鉴于此,吹孔开挖成圆形是绝对不正确的,那么椭圆形是否就得当了呢?当然也不行。吹孔需要有一定的棱角才有利于演奏时各个音区形成不同的涡旋。吹孔的大小还得同管径的大小成比例。
以上是就笛子制作工艺方面来讨论竹笛音色的。以下还想从演奏方面极简略地讨论一下音色问题。
上面提到,为了验证吹奏笛子各个音区是否需要不同喷角,也为了寻找笛子的音域极限,笔者曾做过“人工吹孔”来激发笛子成声。实验结果证明,人工吹口吹奏时,同一支笛子的音域,比直接吹奏略宽。原因是,人工吹口所能奏出的边棱音(气流涡旋),几乎是演奏者口型无法达到的。在验证过程中笔者发现,无论质量如何优良的笛子,用人工吹口吹奏出的音色,都极其单调。原来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,为了保证口风的喷向吹孔的边棱,口腔也参与了共鸣:口腔的大小,与音色、音量有着直接的关系。笔者也曾运用口型(主要的口腔)的变化,在音色不易变化的洞箫上获得多种不同的音色变化。为此,笔者认为,所谓口型,并不是单指口缝的形态,而是口缝和口腔形态之总和。它是决定音色优劣之主观因素之关键。
注释:
① 见《申报》1932年11月24日第12版《大同乐会改良普通丝竹乐器》。
(原载南京音乐学院学报《音乐与表演》2003年第3期)
资料来源网络,本平台仅作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
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
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
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~
| | | | | | | 歌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
↓↓↓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